再談煤泥重介與脫泥與否(轉載)
最近重讀趙樹彥先生的《重介質旋流器選煤技術的熱點問題》一文,不得不說精彩,精彩,精彩。雖然有些觀點太過極端(可能我沒悟到),但不妨礙我們向他學習選煤技術,最近我就受了啟發,來看原文中一段。
煤泥重介旋流器的有效分選下限早已達到0.1mm,Epm小于0.10kg/L,但很多選煤廠得指標卻不穩定。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工作壓力不能保證;二是磁鐵礦粉粒度太粗。
這兩點原因大家知道,不贅述。
3.1入料壓力
入料壓力問題往往被崗位操作人員刻意隱瞞,很難發現。原設計煤泥合格介質桶得液位由分流器控制,后發現分流器若頻繁工作很易損壞。分流器損壞后,操作人員為防介質冒出,就少打分流,不去保證煤泥合格介質桶液位和煤泥重介旋流器的入料壓力。國華科技更改了工藝,徹底解決了此問題。
那么如何保證煤泥重介旋流器的入料壓力,請參考《煤泥重介工藝討論》,在這篇文中我僅作了簡單論述。
3.2磁鐵礦粒度
由于不脫泥入選的三產品重介質旋流器即便使用較粗粒度磁鐵礦也不會明顯降低分選精度,此問題更容易被忽略。
①這個問題與其說被容易被忽略,不如說大家沒有領悟到“不脫泥工藝分選精度對較粗粒度的磁鐵礦粉的敏感度低”。(我也沒領悟到,不得其解)
②為何不脫泥工藝對較粗的磁鐵礦粉不敏感?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驗證。
③最近和朋友聊天,他說煤泥對重介懸浮液的穩定性很關鍵,進入系統的煤泥少了之后,重介系統就嬌貴了。一些廠吃虧之后,說什么也不脫泥了。有個廠兩種煤分別去洗,必須更換對應的鐵粉才行。或者說懸浮液的粘度對分選的影響很大。(由此,懸浮液的性質可見一斑。)
④脫泥后系統為什么嬌貴了?我猜想一下,脫泥很有可能造成進入重介系統的水多而泥少,這樣把握不好懸浮液中煤泥過多的跑入稀介,從磁尾流失,致使系統中的煤泥越來越少,從而影響懸浮液粘度的波動,進而影響分選效果。由此,脫泥后重介系統的穩定性未必就好。可參考文章《重介系統的穩定性》。
太粗的磁鐵礦粒度對煤泥重介系統有兩點危害:一是使有效分選粒度變粗;二是造成原煤重介旋流器的精煤合格介質也就是煤泥重介旋流器的入料的磁性物含量太低,煤泥重介質幾乎成了水介質,分選精度必然很低。因此,磁鐵礦的細度必須得到保證。
這一段信息量較大:
①粗的磁鐵礦粉會使有效分選粒度變粗,這也是大家知道的,但要關注介質粉的D50.(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購買介質粉時必須要重視介質粉的品質,它對分選的影響非常大。有些朋友就吃過這方面的虧,介耗奇高,整個系統亂套。)
有人說讀好文章就像品一杯美酒,重讀《重介質旋流器選煤技術的熱點問題》一文,就能給人同樣的感覺。要想品出門道,肯定還要有時間的沉淀,經歷和思維的發酵。暫且把這杯酒窖藏起來,過段時間再讀再品,再給大家分享。
同樣,我也希望煤球進化的朋友,也能品得津津有味。
作者: 煤球進化